医养融合发展面临困境
对老年人来说,养老离不开疾病治疗、生活照料和康复护理这三项基本服务。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医疗服务设施和医疗救治水平较之以往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群众看病就医“难”“贵”问题有所缓解。但不容忽视的是,患慢性病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多,已经成为一个关系到国家和千家万户的严峻问题。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中慢性病发病占比最高,在居民疾病医疗负担中占比最重。老年慢性病医疗费用的增长,一方面说明老年个体医疗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大,群众对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水平不放心,愿意向上级医院就诊导致费用高;另一方面则显示出我国老年医学、老年医疗康复相关政策的不完善。由民政部门开展和推动的生活照料服务,如政府购买服务、发放服务券、开办慈善超市、直接发放补贴等深受老年人的支持和欢迎,但老年人急需的康复护理服务则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面临着服务成本高、覆盖面窄、服务项目少、床位少以及医护服务人才缺乏等困难。
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政府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
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主要有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如果仅有生活照料服务而缺乏康复护理功能,在现实中将很难生存,目前我国多数养老机构缺乏护理照料功能。国际经验表明,养老机构的数量不能超过老龄人口的5%,从来没有超过10%。养老服务中机构养老占有的比例少,要想健康持续发展,必须采取系统化经营策略,完善功能服务体系。由于机构养老资源有限,社区养老康复护理服务弱、信任度低,老年人的康复护理往往选择大型医院或不得已选择离家较远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无论是疾病治疗还是康复照料都集中在大医院,势必导致老年人经济负担加重、社会成本增加和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
受经济因素、传统养老理念的影响,居家养老方式易被老年人及社会认同和接受。因此,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政府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医养融合”则是养老服务发展的重中之重。现实中,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社区托老,当下都存在发展滞后的问题。有的社区周边至今没有正规的医护服务机构,社区医护服务在服务内容和规模上与老年人需求差距较大,在数量和质量上不能满足绝大多数老年人需求,总体供求呈失衡状态。从全国范围看,目前尚未有居家养老医护服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居家养老医护服务的组织体系、管理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其项目拟定、服务质量要求、收费标准、从业人员标准等方面都未得到法律法规和制度的保障与定性,各地都处于探索实践阶段。而且,由于政府以往的政策及投入偏向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建设发展,对基层卫生机构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投入欠缺,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及政策扶持,具有优质医护资源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及社会资本参与基层卫生服务的动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社区居家养老医护服务的普及、推广和质量。
从多方面提升居家养老医护服务
近几年来,相关部门连续发布加强居家养老、医养融合等方面的相关文件,并将健康理念融入所有政策制度之中,这为更好地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让更多老年人能够享受到优质、便捷、便宜的医疗和康复护理服务,不仅是养老服务的时代需求,也是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针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现实,我国应统筹规划,整合民政、卫生、老龄委等部门资源,加强制度政策层面的无缝对接,建立起以社区卫生康复机构和生活照料机构为依托的居家养老网络服务体系,使居家老年人获得满意有效的全方位养老服务,更好地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同时减轻养老家庭负担,进而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和谐。